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首页 > 魅力人防
分享到:
邵阳道教(一)
  • 发布时间: 2015-11-11 11:15
  • 来源:
  • 访问量:
  • 字体【      】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夏晓山

道教是我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。道教文化作为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自道教产生之日起就在我国发展繁荣,我国道教文化源远流长,灿烂辉煌。道教文化博大精深、奥妙无穷,它与中国的政治、军事、哲学、史学、文学、艺术、科学、医学、武术、养生、民俗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鲁迅先生曾经断言“中国根柢全在道教”,李约瑟博士也敏锐地指出:“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,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”,这些话都洞察到道教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。自秦代以来,道教文化就在邵阳市产生、发展、兴盛,对邵阳市的历史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,道教文化在邵阳仍然有广泛的影响。  

一、邵阳道教源流

邵阳道教,历史悠久。据《湖南通志》载:公元212年,秦始皇派卢、侯二生入海求长生不死之药,未得,难以复命,卢与侯谋,隐入武冈云山,与当地谭真人一起修炼。后人称卢、侯、谭为三真,为境内最早修炼道士。现存云山上的“侯仙迹”、“卢仙影”、“炼丹井”、“飞升台”、“秦人古道”、“扫坛竹”等遗迹,都与“三真”有关。云山为道教第六十九福地,东汉章和二年(88),武冈建有大罗江庙。东汉晚期有江西龙虎山道士吴猛、许逊、梅子真等来湘传播天师道(即正一道),活动在雪峰山脉的今绥宁、城步、洞口、隆回、新邵、邵阳等地,从此天师道在境内广为流传。西晋时邵陵郡北部建有文仙观(今新邵县巨口铺镇境内),为历史上全国108名观之一,现存有全石制道士墓葬群。据《文公志碑——先朝敕封遗文》、《文斤道教三修宗谱》等记载:文翁讳斤,号超然子,江西洪都(今南昌)人氏,西晋咸宁五年(279)任高坪令,莅任三载,因晋政不纲,八王肆逆,五胡乱华,遂弃职,与夫人黎氏隐居于高顶山长龙石硐,以硐为丹室修炼之所,据传至东晋孝武帝宁康三年(375)七月十五日去世。硐内存有炼丹灶、石床,硐外建有文斤、超然二亭,系文斤道人为来往行人及采樵者特筑的歇息之所。后人为了纪念他,改高顶山为文仙山。

道士李熙山生于隋大业十二年(616),道号大洞真人,唐初,在今绥宁县境东北建有玉清观,传扬道教。后人在他活动过的地方,以他的名字命名,如李熙镇,李熙桥等。

唐代为道教最兴盛时期,邵州道教的名观日渐增多。据《宝庆府志·艺文略四》载:邵州郡南百里许,建有高霞观(今邵阳县五丰铺镇境内)。《高霞观碑》载有李真人,名云,字三衢,别号洞明先生,于唐显庆年间入此山建观修道。孙真人思邈,则在龙山岳平顶修炼道术,设坛行教。

据《邵阳县志》、《莲荷山引》等资料记载:唐代有道人申泰芝,字广祥,号白云居士,谱系出于周朝申伯之裔,祖籍洛阳,后迁邵阳东路仁风柳塘。泰芝生于武则天垂拱三年(687),初徙邵州城东岩侧洛阳洞修炼,后隐炼于莲荷山(今邵东县佘田桥镇境内)。开元二十六年(738)玄宗召申泰芝进京,与帝谈论,甚为投契,敕住元贞观,封为“神惠妙寂灵济真人”。天宝七年(748)泰芝辞归,玄宗御书“云霖祠”、“宜塘观”等匾额以赐。泰芝还山后建宜塘观与云霖祠,悬玄宗御书于云霖祠,不久改为仙翁宝殿,后又改为云霖寺。泰芝死后,邵州郡守表奏朝廷,帝敕郡守塑像于莲荷山附近之佘湖山,四时祭祀。佘湖山离邵州城百余里,守令往来礼谒不便,复奏请于邵水东岸,离城三里许之小佘湖山建观,塑像祭祀,并于资江之北建开元观祀之。唐开元年间,在今新邵县龙山建有药王殿祀孙思邈,建古岳观祀南岳圣帝、盘古、神农。

据《湖南通志》、《邵阳县志·杂志》等载:唐末道士吕洞宾自称“华州回道人”,曾来邵州传道,住六岭山白鹤观,原名棲真观,后改名太平观,传吕洞宾化鹤飞去后改为白鹤观。六岭山,因有天池、铁铸、望仙、六一、八角、栖真等六座小山岭而得名。古时,天池山腰有泉水,栖真山后有白鹤观,铁铸山下有相传吕洞宾磨镜之磨镜台。

宋代时,境内道教兴盛。《湖南通志》载:宋,邵州道士李希郑笃意黄老之学,日诵《黄庭经》。治平四年(1067)周敦颐(濂溪)以永州通判摄邵州事,将陈抟之《无极图》改为《太极图》,后人在他住过的爱莲池畔,设立莲池书院,辟有景濂堂、濂溪祠和君子亭等以示景仰。徽宗时,各地大力兴修道教庙观,如邵州城东南二里建有武侯庙,资江砥柱矶上建有康济庙,康济庙额是宋徽宗赵佶亲笔所书。原庙内设五显殿,祀五显神,以后多次重修,庙内增设有三清殿、祖师殿、关圣殿、观音殿等。宋时,邵州治内道教场所很多,如武冈境内“真人祠”、“仙神庙”、“太清观”、“黄滨观”、“南岳宫”,绥宁县寨市“安平观”,今新邵县龙山“药王殿”、“普济庙”、“大禹庙”等均甚有名。

宋元时期,道教的繁衍发展,因“道教承受”来源不同而分衍宗派。传入境内的道教,主要有正一道与全真道两大宗派,正一道分布在绥宁、城步等县的主要派别为正一道的先天派、清微派、混元派等道派。全真道传入境内的是北七真的随山派。据《景华字谱》、《邵阳东八房续修宗谱》等资料记载:随山派祖师刘处玄,传徒谭自然(又名观妙),及王桂林,住文仙观,再传徒张高第(原名张景华),系天师道三十代天师张虚靖的嫡裔,景华弃家南游,至文斤山,从师谭观妙。至明洪武九年(1376)师徒迁宝庆府城西紫极宫立坛传教,重修紫极、北辰两宫,开衍随山派,后嗣甚繁。景华传徒徐野云、夏隐山、陈隐云三人。徐野云发派清公、曹公、吕公三房;夏隐山开衍北辰派;陈隐云开派古岳、太平、玄元、云岳、高田牌头、云仙、紫云、玉京等东路八房。随山派逐渐成为境内道教之主流。

宋末元初,邵阳境内还出有高道李道纯。李道纯,字元素,号清庵,又自号莹蟾子。都梁(今湖南武冈)人,得白玉蟾弟子王金蟾授受,为玄门宗匠。其学全真道南宗为主,兼取北宗。通老、易,达禅机。尝作颂云:“人情多聚散,世道有兴衰。惟有真常在,古今无改移。”认为修仙之大法在于万变中求其“不易”之真道,“先持戒、定、慧而虚其心,后炼精、气、神而保其身”,而至于“混成圆顿,直入无为,性命双全,形神俱妙”。谓丹道之玄关即“中”字,能“致中和”则“四大咸安,百骸俱理”。他精研道意,广授门人,方法多变。著有《护命经注》,《大通经注》、《洞古经注》、《清静经注》、《全真集玄秘要》、《道德会元》、《清庵莹蟾子语录》、《中和集》、《三天易髓》、《周易尚占》等。李道纯作为南宗传人常兼修北宗丹法,融南北二宗丹法为一体,亦被称为中派丹法之祖。 

紫极宫,是宋元明时期境内的重要道教场所,始建于唐开元年间。北宋神宗熙宁五年(1072)和南宋理宗端平年间多次重建。元代时有坤道杨道圆在此宫修炼。杨道圆为紫极宫道姑,曾三谒太和山,通医术,相传有太守之子两手拳合,医治不愈,道圆以药食之即开。道圆病逝紫极宫,宫内有她的自画像和题壁诗:“昨夜蟾光忽又多,手攀月窟问嫦娥。一从谪入人间世,不觉逡巡七十过。最喜是非今日了,仰天抚掌笑声呵。琴声三叠胎仙舞,徼翩徜徉入太罗。”明洪武九年(1376),全真随山派道士谭观妙师徒在紫极宫立坛传教,紫极宫成为境内全真随山派道教的祖师殿,明代设“道祭司”于此。

《邵阳县志·杂志》载:明代道士冷谦,晓音律,洪武年间为协律郞,郊庙乐章多为冷谦所撰,后遂入道,多异术。冷在邵时,寓开元观,故开元观又名冷道观。

明初,宝庆府城内建有火神庙,祀火神、南岳圣帝。庙前有戏楼,每逢丰年演戏祀神,荒年灾年施粥济民,是府城热闹场所之一。天顺年间建有灵乌庙祀蜀将姜维,庙内有真武殿、玉皇阁,清代康熙元年(1662)与清乾隆二十二年(1757)都进行过复修,建有碑亭,民国时颓倾,1958年改为国风剧院。万历四十二年(1614)在资、邵二水汇合之处,建有水府庙,祀萧英佑侯,庙址尚可辨认。明代宝庆城郊有城隍庙、乌鸦庙、桓侯庙、八腊庙、名宦祠、召伯祠;今邵东县境内有柳塘观、云岳观、云仙观、大玄宫、聚宝观;武冈州境内建有玄妙观、景星观、佑圣宫、前寿宫;绥宁县境内有九龙观、油麻观等。

清朝偏重佛教,乾隆年间宣布黄教为国教,道教地位低落,但在境内民间仍呈发展之势,全真教随山派尤甚。据《续修道教宗教谱》载:光绪十年(1884),境内随山派已繁衍38代,发展到邵阳县的东西南北路,今邵阳市城区、邵东、新邵、隆回、邵阳等县共建108观,大东路17观、小东路42观,西路25观、南路20观、北路4观。

民间祈祷斋醮之事盛行。境内各行各业兴建殿宇甚多,如泥木石匠为祀鲁班建鲁班殿;伞匠祀鲁元建鲁元宫;屠宰业祀张翼德建桓侯庙、张飞庙;医药行祀药王孙思邈建药王殿;商贾祀财神赵公明建财神庙;望功名禄位者祀文昌帝君建文昌宫;祭祀汉将关羽者建关圣殿、关帝庙、武庙。境内官府士绅为祭祀,建有万寿宫、天后宫,并按清廷规定建有马王庙,每有军事行动,必先到马王庙致祭,方可出师。

清代邵阳境内有高道周学霆,字荆盛,号小颠,别号梦觉道人。游湖湘间遇异人传以导引术。直至七十高龄,仍穿单衣,“挥扇大雪中无寒色”,或“盛暑衣重裘坐烈日中无热意”;“与饮尽十斗不乱,或经旬不食亦不饥”。专心医学及养生之术,游遍湖湘各地,扶危济困,治愈疑难怪病不可胜数。著有《三指禅》、《医学百论》、《医案存》、《外科便览》、《梦觉道人诗》等书传世。
    民国以来,道教趋于衰败,宫观年久失修颓毁,道教徒分散,有的改行,很多宫观无道士,后为佛教僧尼所住持。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 

民国期间,邵阳出有道门巨匠萧天石。萧天石(1908—1986)邵阳县龙山乡文山村人氏,晚年自号文山遁叟,自幼随父诵读经史子集及佛老经典。1930年毕业于武昌中山大学中文系,1936年28岁时在南京出版《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》,1941年完成《孙子战争论》、《大学中庸贯义》。 1942年萧天石因长期积劳成疾,身患重病,生命危在旦夕,通过四川光厚老禅师救治,不月而愈。此后光厚禅师传以净土宗与天台宗,并嘱其遍参道家名师,从此走向发扬道家文化之路,并终身致力于道学的研究与发扬。1943年与南怀瑾遍访僧道,曾参岷山派罗门,师礼罗春浦真人,得陈希夷先天道秘诀,又从二仙庵无名子道人,学得北派真诀。1944年萧天石出任四川省灌县县长,而道教圣地青城山在其所辖区域,因此从青城山天师洞李八百处获得南宗真传,又通过易心莹道士尽窥藏经楼所藏道教秘籍,并获《青城秘录》及其他多种不传版本。1944年携带着搜集和保存的大批道家经典和文史典籍,渡海到台湾定居,开始潜心著述,先后出版《世界名将治兵语录》、《道家养生学概要》、《道德经圣解》、《道海玄微》、《禅宗心法》、《人生内圣修养心法》等重要著作。1953年创立自由出版社,开始整理和出版从内地带到台湾的大量道教经典,主编出版《道藏精华》丛书,所收以藏外道书为主。多为善本、秘本、珍本、孤本,约有800余种,费时20余年,陆续出版17集,精装本75册,平装本104册,完全以古本影印出版,全面保护了这批珍贵的道教典籍。1972年与学术界名流200余人发起组织“船山学会”,大力推广船山先生学术思想研究,并主编《船山学术研究集》及出版《船山遗书全集》。 1978年联合企业界、学术界人士合组编印基金会,主编《中国子学名著集成》百册,共分10家11类,收入儒家、道家、阴阳家、法家、兵家、纵横家、墨家、名家、农家、杂家共101种,全部印赠世界500家大图书馆收藏。此外,还与有关专家学者创办《道教文化月刊》,发起成立“老庄学会”,协助创办“中国宗教哲学研究社”并担任道教组负责人,协助创办台湾省道教会,并主编出版了禅宗与密宗丛书及中国医学名著丛书等。萧天石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,尤其对于研究和发扬中华道学,竭尽全力,在海内外被赞誉为“刊万世不刊之书,传千圣不传之学”,被公认为20世纪中华道教养生学研究与弘扬的最大成就者。一九八六年十二月,萧天石仙逝,南怀瑾亲撰挽联曰:“著伟人成功秘诀而扬名,退步学神仙,蓬岛归真君去也;在华阳锦里相识而定交,伤心失益友,重洋痛哭故人稀。”(未完待续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主办单位:邵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

联系电话:0739-53326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