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首页 > 魅力人防
分享到:
邵阳道教(三)
  • 发布时间: 2015-11-11 14:46
  • 来源:
  • 访问量:
  • 字体【      】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夏晓山

文昌殿主供道教主宰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梓潼帝君。文昌本星名,为道教二十八宿中星宿,亦称文曲星。上主三十三天仙籍,中主人间寿夭祸福,下主十八地狱轮回。相传唐玄宗、僖宗避乱入蜀时,途经七曲山,得梓潼神护佑和有感于英烈,遂追封其为“左丞相、济顺王。”其后,历代帝王多有加封,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,地方文人学子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。

药王殿主供药王孙思邈真人,真人为唐朝京兆华原(现陕西耀县)人,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。出生于581年,而卒于682年,101岁仙逝。真人幼聪颖好学,自谓“幼遭风冷,屡造医门,汤药之资,罄尽家产”。长大后,通老庄及百家之说,年十八立志究医,北周大成元年(579),隐居太白山学道,炼气、养形,究养生长寿之术。真人擅长阴阳、推步,妙解数术,终身不为官,隐于山林,亲自采制药物,行医济世,誓愿普救含灵之苦。他认为“人命至重,贵于千金”, 提倡读书人都掌握点医术,以治病救人,强体养身。学医者对患者要有同情爱护之心,不论贫富、贵贱、亲疏,一视同仁。他曾拒绝隋文帝、唐太宗、唐高宗授予的官职,但从不拒绝病人求诊。他搜集民间验方、秘方,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,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。其一生著作有80余部,后世尊其为“药王”。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孙思邈真人圣诞。

二)、邵阳境内其他历代道教主要宫观殿庙

邵阳市共有道教场所70处,其中宫观17处,固定处所53处。比较有名气的有22处,列表如下:

名称

今地址

始建年代

概  况

1、文仙观

新邵县巨口铺文仙村

西晋咸宁五年(279)

南宋建中靖国元年(1101)年建“灵真观”,崇宁五年(1106)敕改“文仙山灵真妙应观”明万历年间道士王桂林之弟子重修扩建,有城隍庙、三官庙、王皇殿、五岳殿、文斤殿。“文革”中遭破坏,现存城隍庙、三官殿,1987年3月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。

2、高霞观

邵阳县五丰铺高霞山

唐显庆年间

原建筑已毁

3、紫极宫

市区城北路154号

唐开元年间

宋元多次修缮,明末毁于兵灾。清康熙五年(1666)重修,乾隆九年(1744)辟为里仓,民国时改为紫云戏院,现为军分区家属宿舍。原建筑已不存。

4、古岳观

新邵县龙山正中玄塘河肖家院后

唐开元年间

明洪武年间名道士张景华之徒陈隐云由紫极宫迁古岳观,立坛行教,陈隐云之徒刘道在、黄道通扩建古 岳观,建有南岳殿、三清殿、十王殿等七座大殿,现十王殿已废,其他殿均已改为民房,有的为道士后代所居。

5、莲荷观

邵东县佘田桥镇莲荷山(联明村)

唐开元年间

莲荷山原名鸭江山,申泰芝取名莲荷山,建莲荷观,明嘉靖二十一年(1542)复修,现名莲荷真人殿,有道士住观。

6、佘湖道观(佘湖庙)

邵阳市郊区佘湖山

唐天宝年间

原祀申泰芝,清末民初,当地民众改祀贺金声,建毘卢阁,民国36年(1947)佘湖庙道士迎申泰芝真人像返庙,香火旺盛,1959年拆毁,1993年复修为佘湖道观。

7、开元观(冷道观)

邵阳市郊区江北乡北塔村

唐玄宗天宝年间

祭祀申泰芝,与佘湖道观同时修建,观内有元代坤道杨道园冢,明初著名音律家冷谦入道后,寓住于此,故又称冷道观,清末宝庆府开办蚕桑股份有限公司,在冷道坡开辟桔园100亩,开元观位于桔园之内,原建筑已不存

8、仙翁宝殿

(云霖寺)

邵东县佘田桥镇佘湖山

唐天宝年间

供奉申泰芝。玄宗御书“云霖祠庭”赐此,宋、元、明数朝多次复修扩建,改名为“云霖寺”,面积600余平方米,“文革”中被拆,1981年当地村民集资正殿修缮,1988年被火焚,1989年修复。

9、宜塘观

邵东县佘田桥镇宜塘村

唐天宝七年(748)

原存有玄宗御书“宜塘观”匾额,原观已拆。

10、卢侯二

仙祠

武冈县云山

宋代

祀秦代隐炼于此的卢、侯二生

11、玉清观

绥宁县李熙桥镇大湾田金鸡岭

唐初

系道士李熙山(616-670)创建,常住道士十余人,是绥宁道教起源之地,历代隆盛。民国21年(1932)被土匪烧毁,现为园艺场。

12、白鹤观

邵阳市西区田家湾六岭山

唐代

传唐末道士吕洞宾曾来邵州,住栖真观,后改名白鹤观,清代光绪年间复修,现已建为民房。

12、药王殿

新邵县龙山

宋代

传唐代孙思邈在此修炼,为人治病,宋时建庙以祀之,清乾隆时续修扩大,道光十九年(1839)再修,1958年拆毁。

13、康济庙

(高庙)

邵阳市城区双清公园内

北宋

祀五显之神,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)改为关圣殿,后遭火灾毁。光绪33年(1901)两江总督魏光焘晚年退居邵阳,主持重修高庙。庙尚存。

14、安平观

绥宁县寨市镇

宋建中靖国元年(1101)

明代正统年间被焚毁,成化五年(1469)道士黄希举复修,铸有一座300多斤重的铁鍾,铸千字铭文,鍾尚存,文清晰可见,道观已毁。

15、灵乌庙

邵阳市东区东风岭5号地

明代天顺年间

由佥事杨廷芳等人修建,祭祀蜀将姜维。清康熙元年(1662)邵阳知县颜尧揆在庙旁高地建有“云山一览”亭,乾隆二十二年知县陈景仁复修,庙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,1953年寄居和尚住持,1958年拆毁改建为国风剧院和居民住房。

16、九龙观

绥宁县寨市镇东

明代成化年间

清代道光元年(1821)道士廖智德主持重修,扩建“玉皇阁”、“三清殿”。民国20年(1931)改为小学,1952年拆毁,1964年改建为寨市锰矿厂房。

17、水府庙

邵阳市

沿江桥头

明代万历甲寅年(1614)

水府庙祀肖英佑侯,为船民祈求水神保佑而建。清代康熙、乾隆、道光年间多次修缮,每年商贾、居民在此举行庆神会,后为佛教寺庙,1953年尚有僧尼住持,1978年改修为水府庙游园,1983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18、桓侯庙

邵阳市人民医院传染科处

明崇祯十一年(1638)

分守道张天麟为祭祀蜀将张飞(桓侯)而建,清咸丰九年(1859)重修,1958年拆毁。

19、文昌宫

邵阳市西区青云街

清嘉庆九年(1804)移建

原文昌阁所建年代不详,清嘉庆九年知县陶发源改迁天池山下,至十四年(1809)建成,宫已拆,旧址在青云街邵市公安局处。

20、卸甲坊

邵阳市西区沙井头

清嘉庆二十五年(1820)重建

祀蜀将张飞,始建年代不详,清代重修,面积103.2平方米,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
21、冥王宫

邵阳市西区太平巷

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)重建

始建年代不详,清光绪时重建,清末毁于兵灾,民国初重修,1953年有比丘五人住持,1958年办公共食堂,改为居民房。

22、马王庙

邵阳市东区马家巷

清初

清亡庙废,民国16年(1927)改为小学,原建筑已不存

 四、道教文化对邵阳文化的作用
  在经济全球化、世界多极化、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,古老的道教文化以其崇尚道德、传播慈爱、讲求奉献、向往和平等固有的传统核心价值形象,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。在今天邵阳的发展中,传统的道教文化对邵阳的发展起着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  (一)“清心寡欲”、“宠辱不惊”的心理调适功能
  道教认为,“一切唯心造,心生则欲生,心静则欲灭”。故正人必先正行,正行重在正心,正心要在养性。《阴符经》说:“天道人也,人心机也”,“立天之道,以为人也”。阐述了天道即人道、人心化有无的思想,并进一步强调人道的核心就是要遵照天道自然之法度,做到起心动念、行为举止符合、顺从事物的本性与规律,不可虚动和妄为。《道德经》云:“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。”这都是要求人应效法天地之德性,遵守事物之内在法则,摒弃妄念,顺应自然。
  道教历来注重心性修炼与思想引导,并在长期的修持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与方法。在道教看来,人心浮躁不安、偏激失态的根本原因,在于不能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和把握欲望的尺度。如果能处理好人生这两个认识与实践的问题,人心自然能够“常清常静皎如月,坦然应对世事人”。
  对于净化人心,道教主张寡欲和自然。所谓寡欲,即抛弃个人无休止的贪欲,特别是那些不正确的欲望。相反,对于那些有利于个人的道德修持、身心清静与社会和谐等正义之事,要积极作为、深入实践;强调自然,就是要认识到世间万物始终是在一种自然而然、不自而然的状态中和谐有序、周而复始地运行,人作为万物中的个体存在,必须遵循事物运行的规律,树立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”的祸福观与得失相互转化观,持守不以得喜、不以失悲,顺应自然、宠辱不惊的生活理念,由此获得身心清静、圆融无碍的思想境界。

由于物质利益的影响,人们出现了浮躁的心态,追求奢华的生活,给邵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。对此,道教“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”的文化就发挥出了积极作用,教导人们搞好心理调适,保持平和的心态,多一些理智,少一些盲从;多一些实在,少一些虚华;多一些精神追求,少一些物欲放纵。(未完待续)

 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主办单位:邵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

联系电话:0739-53326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