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首页 > 魅力人防
分享到:
邵阳名文化(七十七)
  • 发布时间: 2014-04-02 16:19
  • 来源:
  • 访问量:
  • 字体【      】

夏晓山

二、舆地世家

   (一)开山祖师(邹文苏、吴瑚珊)

    邹代舆地世家的开创者为邹文苏、吴珊夫妇。

    邹文苏(1769年—1831年),字望之,号景山,1812年嘉庆壬申科岁贡生。邹文苏小时候就是一个神童,记忆力特别好,几乎是过目成诵,长大后成为饱学之士,长期在乡间教授私塾,是当时宝庆府有名的理学家。邹文苏虽然很有才华,但他其貌不扬,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失利,一辈子连举人都没考上。邹文苏曾写过一首诗叫《天马歌》,喟叹过自己的命运:“汉皇求天马,物色遍天下。谁知不在大宛穷荒外,乃在沙丘之旷野。天马风骨何清奇,骏足直欲追风弛。汉使见之不知异,但以刍秣相羁縻。相羁縻,服盐车。朝登大行道,鞭锤频相加。天马天马尔勿哀,尔既落此地,固为群儿诒。吁嗟乎,群儿若复能相尔,尔亦何异驽与骀:。”科场失意的邹文苏却在情场上获得了补偿,当时新化境内有一个叫吴兰柴的读书人,特别喜欢舆地学说,对地理问题精心考查审察,研究揣摩,著有《地理今释》十卷。吴兰柴有一个小女儿叫吴瑚珊(1777年—1831年),字季瑚,是当时有名的才女,知书达礼,不仅会吟诗作赋,而且受父亲的熏陶,对地理知识多有涉猎,曾帮助吴兰柴校订《地理今释》一书,因此被人称为中国第一个女地理学家。吴兰柴见到邹文苏后,不顾邹文苏已是结过婚的人,坚持将懂地理的女儿吴瑚珊许给了邹文苏。吴瑚珊嫁过来之后,与邹文苏相处得很好,夫唱妇随,同甘共苦,相互关心照应,共同养育了六个儿子:邹汉纪、邹汉潢、邹汉勋、邹汉嘉、邹汉章、邹汉池。儿子三岁后,吴瑚珊就口授《诗经》,并逐步讲解历史朝代更替衰亡和各地地形地势。邹文苏的母亲也是一个有文化的人,曾要长孙邹汉纪用柴灰作《禹贡》山川地图,自己亲自坐在上方看着,吴瑚珊一边扶持着婆婆,一边指正邹汉纪作图中出现的错误。就这样,邹汉纪六兄弟,很小就掌握了地理知识,最终全部成为有名的舆地学家。因此,严格来说,吴瑚珊才是邹氏舆地世家的真正开创者。

二)为邹汉勋为代表的第二代传人------邹氏六兄弟

   邹汉纪(1795—1825),字一中,号伯申,少聪颖,有过目成诵之才。邹汉纪少年时代跟随父亲邹文苏读书,每天从拂晓读到正午,能够背诵二十万字的《左传》。邹汉纪英年早逝,只活了30岁,但他却留下了十分丰富的著述,计有《典韵》八卷,《五音表》、《二十二字母考》、《字谱》各五卷,《黅筱诗钞》三卷,《幼雅》、《后汉蒙求》各二卷,《重言》、《连语》、《五十二姓图考》、《三百六十骨节考》、《博物随钞》、《兽谱》、《黅筱文钞》、《诗余》各一卷,可惜多数毁于战火。邹汉纪曾游览省城一周,游览回来后就进行绘图,凡城边的山川、关口、险要、城隍、楼橹(瞭望用的高台)、路程、方位等都在图中十分清楚的标出,著有《古今舆地图说》四卷,这部书考古论今,是引领邹氏兄弟走上舆地学研究道路的重要指南。

  邹汉潢(1803—1851),字二序,号仲辰,又号萝谷,人称萝谷先生。邹汉潢性情温和典雅,刚正不阿,乐于助人,乡亲们有了困难,他总是与几位兄弟出手相助。邹汉潢收教学生时,先要看学生的才质,而后才教授学识。邹汉潢喜好易经,常常端坐苦思冥想,思考天地、宇宙的奥秘,探究微观世界的构造,耗损了大量的精力、体力和脑力,终年四十九岁,乡间赠谥号简穆先生。邹汉潢喜读古书野史,善古文,工诗词,精医术,著述颇多,尤医著更甚。著有《伤寒杂病论笺》、《伤寒论翼》、《金匮要略笺》、《外台秘要千金方类解》、《产育宝庆集博论》、《济民经》、《寒疫论》、《山经类谱》、《虫谱》、《人识规矩解》、《泼癸词》、《丹论》、《罗谷诗集》、《明季湖湘乱离志》、《宝庆大政记》、《灵素解》等十九种,共一百七十四卷。清同治二年土匪烧毁了邹汉潢生前所建的藏书楼,所著书籍大都成了灰烬,仅从灰烬中搜得《稽览图序卦解》、《归藏序卦解》、《周易序卦卦解》、《抒见录》、《伤寒卒病论笺》、《寒疾论》和数首诗文。清道光三年,邹汉潢曾应安顺府太守常恩之聘,撰写舆地专著《安顺水地记》。可惜的是,邹汉潢去世后,一些无知的人对该书进行随意改动和删节,使该书变得面目全非了。

   邹汉勋(1805-1854),字三杰,又字叔绩,号绩父。邹汉勋长得比较丑,左宗棠说他“短躯干,深目,瞳微碧,广颡,高颧,锐下,须如戟戟 ”。邹汉勋丑虽丑,这并不妨碍邹汉勋与江忠源、刘长佑、曾国藩、左宗棠成为好友,更不妨碍他成为清代经学、史学、音韵学名家,成为声名远播的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,与魏源、何绍基被称为“湘中三杰”。

   邹汉勋襁褓之时,常在母亲《平仄格律歌》的哼哼声中悄然入睡。两岁时,就能跟着母亲吟颂诗词,用灰盘画《禹贡山川地形图》。4岁起,开始随父研经读史,摆弄竹篾浑天仪学习天文。游玩时,常常穿戴着母亲仿制的古代衣冠,坐着父亲仿造的古代木车,表演古人的故事。因此,未满10岁便详知衣冠轮舆古制和九州形势。13岁时,读尽了家中藏书,便向他人借阅。凡属经典著作,他能日诵千言;凡属精彩篇章,他能过目不忘。有一次,村上死了个老人,远方亲戚前来吊孝。上祭时,读祭文的人碰到一个生僻字,邹汉勋教以正确的读音,并引经据典诠释了字义。上祭的人却说他讲错了。他让人搬来《康熙字典》,令查某卷某页某行。一查,果不其然,上祭人哑口无言。从此,人们知道邹汉勋博学强记,经常有人前来求学质疑。当时,学术界曾流传着“记不清,问汉勋;记不全,问魏源”的口碑。

   邹汉勋少年开始著书立说。15岁时助长兄邹汉纪著成《春秋左氏地图谈》,次年又助编《博物随抄》。17岁助二哥邹汉潢编著《群经百物谱》、《山经本草百物类谱》和《北魏诗百物类谱》。18岁那年,开始独立编著《六国春秋》。要把两千年前诸候称雄的那段历史,写成对古人、今人和后人负责人的信史,需要细心研究、论证的东西太多。然而,他仅用两年多时间,一部篇幅长达24卷的《六国春秋》和《新六国表》即编写完成。当时,邹汉勋年仅20岁。1826年,邹汉勋从21岁起,又开始着手编著经学鸿篇《读书偶识》。此书是不断积累读书心得的聚宝盒。书为解经而读,却不限于读经,书读得越多,心得就写得越多。20多年后,该书脱稿,后来成了汉学家们为之倾倒的经学巨制。

   邹汉勋热爱科学和艺术,痛恨科考制度。20岁那年,长兄邹汉纪死于乡试,他五内俱焚,绝食废寝好几天。他认为,科举摧残人才,还不如做点经世致用的学问。然而,由于受时代的限制,他为了争取“入学”深造的机会,又不得不参加科考。每当应考时,他都把“八股文”的清规戒律抛到脑外,总是答卷“不循绳法,繁或千言,简不盈幅”,过不了童子乡试这一关。1837年农历7月,邹汉勋参加了宝庆府学秋试。蔡春帆学使以《九江考》、《三江彭蠡东陵考》为题试经古,这正合邹汉勋“经世致用”的宗旨。于是,他鱼如得水,旁征博引,写出洋洋数千言有论有据又富有创意的考场论文。论文对山川沿革考核精详,道前人之所未道,成为史地研究的重要资料。蔡学使阅卷后,拍案叫绝:“风檐之间,何征引渊博详核如此!”发榜后,邹汉勋被补为府学弟子员。不久,他又被长沙城南书院录取,师从贺熙龄、丁耿忠等名师,研究算学和历法,其同学有左宗棠等人。左宗棠是一代学问大家,对舆地学很感兴趣,因此与邹汉勋有很多共同的话题,而且当时左宗棠哥哥左宗植在邹汉勋的家乡新化县担任教授,因此左宗棠在感情上对邹汉勋特别亲近,两人相处十分融洽,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。四十年后,左宗棠曾写下过这样深情的回忆文字:“回忆四十年前,碧湘宫畔,更阑烛火也,, 雨声断续,尊酒对谈时,仿佛如昨也。”在城南书院学习期间,邹汉勋完成了《颛顼历志》等传世作品。

   邹汉勋不仅精通经史,也是中国近代承先启后的音韵学家。他在音韵学上的最大贡献,一是删繁就简,去粗取精,科学地整理前人音韵学遗产。二是立异标新,构建自成体系的“五韵说”和“五均论”。三是开以方言证古韵之先河,促进了汉语音韵研究的近代化,为汉语音韵现代化架起了桥梁,铺平了道路。邹汉勋研究晋代李登的音韵学谈,不是以李登所采韵字为依据,而是亲手从《诗经》、《易学》、《楚辞》和汉赋中选取韵字,按读音归为15部,每3部为一类,以合李登之旨。从而以古为鉴,确立了自己的“五韵说”。他对《广韵》有深刻的研究,参照《唐韵》,删除繁复的部类,合并了“同类项”,保留了不该删并的韵部,最终定为22母。他认为有了这科学的部类归属,“韵之道于是乎备”。他列举了古韵、唐韵、广韵中名词术语的沿革,指出三者是一脉相承的,阐明了他以《广韵》为依据来研究古汉语音韵的理由。关于古代汉字声调的归类,千百年来人们只知有“平上去入”四声。邹汉勋独具慧眼,以沈约“官商之声有五”一语为证,确立了自己的“五声说”。确立了自己的《五均论》。他的主张,不仅纠正了音韵学上一个延续了上千年的错误,而且为肢解北方方言中没有、南方方言中才有的“入声”,把它分派到阴阳上去四声中去,把古四声改造成新四声,使两平三仄变成更加合理的两平两仄铺平了道路,为统一祖国语言的伟业奠定了基础。邹汉勋的普通话并不好,属隆回新化普通话,“出语操土音不易辨”,却能写出《五均论》这样的语言学巨著,实属不易。

   1839年,邹汉勋应同县前辈邓显鹤之邀,参与编校久埋民间的《船山遗书》。王船山,名夫之,衡阳人,明亡后因抗清失败隐居石船山。他对哲学、天文、历法、数学、地理均有所研究,尤精于经史和文学,且成就卓越,著述多达七八十种。邓是《遗书》主编,邹作整理、校对、编辑、评点、刊行等多样具体工作。原书中评语、注释的删与留,其字体型号的大小、行数的多少,卷名的位置,作者、注者题签的格式,各书各册各卷扉页的题名和落款等一系列体例、款式问题,均先由邹汉勋提出合理的方案交邓审阅拍板后,再由邹逐书逐册逐卷一一落到实处。耗时费力最多的还是撰写按语。因之遗书卷帙浩繁,须加按语之处甚多,工作量十分繁重。但邹汉勋总是不畏艰辛,细审精编,严校详核,相机酌加按语以提示读者。历时二载共编辑51部300余卷。使得已经深埋了200多年,且行将湮没的文化遗产——船山学说重见天日,遗泽人间。

   1845年,邹汉勋在参与编修完《新化县志》后,又应邓显鹤之约,参与编纂《宝庆府志》,主编《沿革表》、《户书》等7部分,还测绘了《宝庆疆里图》。邹自创舆地测绘四法,即明分率(比例),分准望(方位),定中宫(座标),测日星。此外,他还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,确定了绘制地图的各种图例,又用五色区分法来醒目。邹的舆地测绘四法、标志法和五色区分法,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测绘法,加快了中国传统地学向近代地学的转变,在舆地测绘方面奠定了中国近代舆地学的基础。1846~1850年,邹汉勋应当时贵州知府黄宅中之聘,前往贵州修地方志。黄宅中是山西人,曾任宝庆知府,《宝庆府志》就是他主持编修的,可惜尚未成书便被一纸调令,调去贵州任职。在贵州期间,邹汉勋先后撰修了贵阳、大定、兴义、安顺4府志。5年4志,成就辉煌。编写贵州4志时,邹汉勋常爬山涉水,走村串寨,深入前人忽略区,调查边远荒凉地。州郡变迁,地名沿革,考核周详;村镇山川,名胜古迹,了如指掌。这就证明了他那“实地测绘,以今补古,追根溯源,以古证今,通古达今,古为今用”的史地治学方针落实到了实处。

    1852年春,邹汉勋赴应礼部试。南归途中,他婉辞湖南军务帮办贵州总督罗绕典同行之邀,千里奔赴江苏高邮,拜访同郡魏源。说是“同郡”,其实距离特近,两人的故居中间仅隔一座望云山。邹的故居在山的东麓,魏的故居在山的西麓,两人同被公认为记忆高手,同属“湘中三杰”和“湖南六名士”之一。只因魏源长期宦游在外,两人无缘常见。邹汉勋客居高邮期间,为魏源所著《海国图志》绘制列国地图。绘完后,魏源又捧出自己编写的《书古微》书稿,恳请邹汉勋给予修订。邹汉勋二话没说,慨然应允。细心考订之后,还为该书绘制了《唐虞yú天象》、《璇玑内外》、《玉衡三建》诸图,并增写了《尧典释天》一卷。1853年3月,太平天国定都金陵,高邮州衙内正忙于商讨防务问题。魏源以邹汉勋无守土之责,不想让他卷入战争,便将所著《辽史稿》一书殷切相托,请求邹汉勋予以修订,并促他火速西归。邹汉勋辞别魏源,抄小路回到长沙。1853年4月,闻胞弟邹汉章被太平军围于南昌,即带领湘军解南昌之危。战斗中,为江忠源所器重,保知县,留营参赞军务。12月8日,他随江入守庐州,升直隶州同知,仍留军营。1854年1月14日,太平军攻克庐州。次日,邹汉勋被杀,时年48岁。邹汉勋打仗非常有特点,每次临阵,“饮酒尽数觥,袒一臂,执长茅,遇贼即刺,多死者。”他的弟弟邹汉章前去寻找尸体,但因庐州久攻不下,三个月后仍然没有找到尸体,左宗棠和曾国藩一起商量,觉得再找回的可能性很少了,于是命令邹汉勋的儿子邹世繇 “举衣冠招魂葬之”。曾国藩亲撰挽联:“闻叔绩不生,风云变色;与岷樵同死,日月争光。”对联中的“叔绩”“是指邹汉勋,“岷樵”是江忠源。
  邹汉勋的一生,除最后半年多陷身于戎马之中以外,其余40多年都用于治学,且著作颇丰。已成书稿又有据可查的计有《读书偶识》、《经义拾遗》、《六国春秋》、《说文谐声谱》、《学艺斋诗词》等40部500余卷。他的“三说”、“四考”,成为近代地学的奠基代表作;《读书偶识》,被王先谦收入《续皇清经解》;他的文章,有8篇收入《清文汇》;他的诗,被选入徐古昌编的《晚清诗抄》;他的词,被选入叶恭绰编的《全清词抄》;他的赋,被选入《昭陵赋抄》;他的《五均论》,被赵伪叔誉为“千年罕其比”之作;他修的贵州4志,被梁启超誉为“清代名志”,是公认的方志大家。他死后,毁于同治年间战火的遗书残稿,被龙皞臣、赵伪叔搜集整理,编印成5种版本《邹叔子遗书》。后其孙邹代钧又得到左宗棠的资助,补充两种残稿,扩编成7种新版。左宗棠读清样后,在该书序言中高度评价邹汉勋,认为“湖外学者莫能或之先”。《国朝先正事略》的经学家列传中,湖南独为邹汉勋一人立传,誉其造诣“非时人所能及”。
  邹汉嘉(1808—1854),字四冠,号叔升。县学生员。诗文清雅,尤好舆地之学,对天下的山川,水陆交通必经的要道、关口、渡口和险要的隘口的资料,都根据《读史方舆纪要》、《舆地志》和各种史书,对资料进行了严格详细的考证、校订。清咸丰三年(1854年),曾国藩率师驻扎在湖南,邹汉嘉向曾国藩上书陈述当前的时事和用兵的建议,曾国藩十分器重,说:“邹家多才子也”!于是留邹汉嘉在军中参谋军务。不久就患病返回家乡,在家中去世。著有《海帆诗存》、《干支论》、《声貌字类》、《四冠文集》等四种,共十四卷,可惜书籍大都毁于匪乱。

    邹汉章(1814-1861),字五津,号叔明。咸丰元年(1851)应郡试,作《唐制兵制得失论》,取准魁首。咸丰二年(1852),取县学附生第一。咸丰三年(1853),募勇前往江西,配合江忠源防堵太平军,叙训导。后在湘军水师充营官。太平军攻克武昌后,邹汉章受曾国藩派遣,潜入武昌城内侦探军情,助清军夺回武昌。咸丰六年(1856),保升教授,加同知衔,赏戴花翎,在湖北、江西一带与太平军作战。不久,巡抚骆秉章令其率水陆营驻防靖州、洪江,以防堵贵州苗军。咸丰九年(1859),石达开军队入湘,围攻宝庆。邹汉章率水师船只及兵勇五百人前来支援,并以炮船助战,他还向巡抚骆秉章献纳了《宝庆险要图记》,并条陈了解围方略。《宝庆险要图记》对宝庆郡下属的一州四县及四周的险要处都进行了详细介绍。为了预备紧急情况,凡大路,小道,偏僻的樵夫的小路,都布置了守御的方案,为将者一看此书,就如同身临其境一样,山川关隘都历历在目。当时左宗棠为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,主管军事,看了邹汉章的条陈,接受了他的意见,并回信说:执事以前修志为家乡尽力,功劳不小,正是因为您曾著《宝庆险要记》,所以我们才能如此清楚了解宝庆四周的形势。宝庆解围以后,邹汉章叙加运同衔。咸丰十一年(1861)升长沙府教授,但没有赴任。同年,广西巡抚刘长佑急调其率水师赴广西镇压太平军,病死于军营,年四十七岁。邹汉章平日留心地图与兵制,著有《黔滇楚粤水道考》、《纸上谈兵》、《皇清舆地记》、《湘湖水地记》及《文抄》、《诗存》等书。道光《宝庆府志》载有汉章《宝庆疆里记》、《宝庆山川记》、《宝庆险要记》等篇。

    邹汉池(1817—1871),字六卫,号季深。咸丰七年至九年(1857—1859),佐办湖北洪江郡城军务,保国子监典籍。同治四年(1865),加五品衔。邹汉池通经史,善舆图,晓音律、天文历数,口才流利,幽默诙谐。不乐仕进,轻财货,济困扶贫。邹汉池与左宗棠关系也非常好。一日,左宗棠问邹汉池说:“你的学问,不在我下,但世人只知左季高而不知邹季深,这是为什么呢?”这里我简要介绍左宗棠,左宗棠(1812年-1885),字季高,一字朴存,湖南湘阴人,清朝大臣,著名湘军将领。一生亲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,洋务运动,率军平定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中国历史事件。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,功名止于举人,转而留意农事,遍读群书,钻研舆地、兵法。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,后破格敕赐进士,官至东阁大学士、军机大臣,封二等恪靖侯。“铁打的宝庆”的守城将领。邹汉池笑着说:“高者人之所共仰,深者人之所莫测,故世人亲高远深”。其思维之敏捷可见一斑。邹汉池著有《篆文论语》、《新六国表》、《战国年表》、《宝庆藩封表》、《宝庆氏族表》、《邹氏受姓考》、《后邹氏春秋》、《春秋说》、《春秋纪元甲子表》、《春秋地名人名表》等十六种,共四十二卷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主办单位:邵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

联系电话:0739-5332652